言语理解与表达
1 、 (单选题) 说起乡愁,那是一种________的情怀,住在心中的故乡常常鲜活在那里。故乡是安放你的灵魂、温暖你的寂冷的地方,是接纳你的疲惫、抚慰你的忧伤的地方。翻开一页页被繁忙弄乱的过往,记忆中的余香总________于儿时的故乡。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难以割舍 回荡
B.与生俱来 氤氲
C.永生难忘 徜徉
D.刻骨铭心 徘徊
2 、 (单选题) 古人根据经验编制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农谚,比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不仅是农谚,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诗词歌赋也是________,比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再比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些诗词歌赋________,将二十四节气与天气现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好的传播性。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俯拾皆是 沉思翰藻
B.不计其数 文采斐然
C.不胜枚举 形神兼备
D.举不胜举 缀玉联珠
3 、 (单选题) 打开书本,一股久违了的墨香扑面而来,摩挲纸张,淡淡的凹凸感非常舒服。味觉、视觉、触觉顿时都活泛起来,连脑细胞也显得格外活跃。读累了,就闭眼歇一歇,顺便回味刚读过的情节,思考作者的________; 看到精彩的描写和精辟的议论,就反复重读、吟咏再三,读到妙处更是__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春秋笔法 弹冠相庆
B.言外之意 低头折节
C.弦外之音 额手称庆
D.微言大义 击节赞叹
4 、 (单选题) 形成有文化特色、有地域特色、可识别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我们应尊重当地实际,________、远近结合、量力而行,不能盲目________。在模式选择上,可以借鉴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但更重要的是结合自身实际、体现自身特色。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循规蹈矩 分庭抗礼
B.按部就班 投闲置散
C.循序渐进 贪大求快
D.按图索骥 急于求成
5 、 (单选题) 一个城市的建设发展,如果说建筑是她的脊梁,环境是她的容貌,那市民的文明素质就是她的________。而文化作为承载文明的基石,特别是当跨越时空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被重新________,转化为现代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养成时,那她________的不仅是一个城市的文明,也增强了作为一名中国人立足世界的文化底气和骨气。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佩饰 演绎 赋予
B.神采 弘扬 荡涤
C.灵魂 唤起 涵育
D.冠冕 阐释 秉承
6 、 (单选题) 圈椅是明代家具中最为经典的制作。明代圈椅,造型古朴典雅,线条简洁流畅,制作技艺达到了________的境地,“天圆地方”是中国人文化中________的宇宙观,不但建筑受其影响,也________到了家具的设计之中。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别有匠心 普遍 融合
B.巧夺天工 特殊 融会
C.炉火纯青 典型 融入
D.入室升堂 独特 融化
7 、 (单选题) 关于卫生健康创新发展的高峰论坛围绕“创新驱动,健康中国”主题,__________国际和国内远程医学、“互联网+医学”等新技术和新产业,探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__________发展新业态,__________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之路,为努力提升我国整体医疗水平作出贡献。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着笔 培养 探究
B.针对 养育 探查
C.对标 营造 探险
D.着眼 培育 探寻
8 、 (单选题) 蚕蛾往往能巧妙避开捕食者,它们利用旋转的后翅来________蝙蝠的声纳系统,从而________捕食者对捕食目标的定位。但人们对蚕蛾的进化史以及它们后翅多样性形成的原因________。科学家对数百个基因组数据库的后翅形状进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不同翅型的进化特征。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躲避 引导 一知半解
B.折射 诱导 茫然不解
C.反射 误导 知之甚少
D.规避 引诱 不求甚解
9 、 (单选题) 敦煌研究院将与外部机构进一步合作,开展敦煌壁画的保护和修复,为这个文化宝藏的永续保存探讨更多可能性。保护和修复也为了更好地传播,依托数字化,“数字敦煌”资源库在2016年上线。资源库第一期的30个经典石窟,跨越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多个时期,其中绝大多数石窟都是未对游客开放的,全球网友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免费360度漫游洞窟,足不出户便能近距离感受千年的文化。千年敦煌石窟,正借助科技的手段,________________,焕发出新的生命与活力。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以虚拟世界代替现实场景
B.力求重建用户沉浸式体验
C.促进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
D.突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
10 、 (单选题) 科学家认为,未来的仿生机器人并非是要完全模仿人类的所有功能,而是模仿某项功能。这些智能机器人有望成为“超人”,有的具有超强的记忆力,有的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有的听觉功能特强,有的嗅觉功能特强……_________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智能机器将超越人类
B.不同功能的智能机器人可以用于不同的领域
C.但它并不具备人类的情感,也不具备人脑的灵活性
D.人类受限于缓慢的生物学进化速度,无法与之竞争和对抗
点击下一页查看答案与解析》》》
言语理解与表达 参考答案
1、正确答案:B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说起乡愁,那是一种________的情怀,住在心中的故乡常常鲜活在那里”可知,横线处要填写的成语做“情怀”的定语,同时这种“情怀”和“乡愁”有关。A项“难以割舍”形容人对事或人的感情深,难以放弃或分开,符合文意。B项“与生俱来”指不依靠后天培养和教育,从一出生就拥有的特性或行为,“乡愁”正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怀,故乡是我们从出生开始就生活的地方,符合文意。C项“永生难忘”形容一辈子都难以忘记,形容某些事或人令人印象深刻,和“情怀”搭配不当,不符合文意,排除C项。D项“刻骨铭心”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符合文意。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修饰的对象是“余香”。A项“回荡”意思是连续的回声引起的震响。和“余香”搭配不当,排除A项。B项“氤氲”形容烟或气很盛;烟气、烟云弥漫的样子;气或光混合动荡的样子。“余香”正是一种“香气”,与“氤氲”搭配合适。D项“徘徊”比喻犹豫不决,与“余香”搭配不当,不符合文意,排除D项。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徜徉:①犹徘徊,盘旋往返;②犹彷徨,心神不宁貌;③安闲自得貌。
2、正确答案:C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古人根据经验编制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农谚”“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诗词歌赋也是________”“比如......再比如......”可知,和农谚有关的诗词有很多。A项“俯拾皆是”指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文段没有易得的含义,因此排除A项。B项“不计其数”指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C项“不胜枚举”指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容为数极多。D项“举不胜举”列举也列举不完。形容数量很多。三个成语都有多的意思,符合文意。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根据“将二十四节气与天气现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可知,与二十四节气相关诗词的构思精巧。B项“文采斐然”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典雅艳丽和令人赏心悦目的色彩和风格,说一个人文采好。文段重点强调构思,所以排除B项。C项“形神兼备”指体态和精神都十分优秀,既形似又神似,既有外形,又有神韵,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可以用来指文段的内在和外在,体现构思的特点。D项“缀玉联珠”比喻撰写美好的诗文。不符合语境,排除D项。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沉思翰藻:指寓意深刻,文辞华丽。
3、正确答案:D
解析
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二空。空前的“更”表递进,递进前说“看到精彩的描写和精辟的议论,就反复重读、吟咏再三”,递进之后需要与上文语义相近、程度加重,强调对“妙处”的认同。A项“弹冠相庆” 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其他人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含贬义;B项“低头折节”指丧失气节,屈服于他人;C项“额手称庆”表示庆幸。三者均与语境不符,排除A 项、B项和C 项。而D项“击节赞叹”形容对别人作品的赞赏,符合语境。答案锁定D 选项。
第二步,验证第一空。“微言大义”指含蓄微妙的言语,精深切要的义理,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 D 选项。
拓展
春秋笔法: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言外之意: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没有明说的意思。额手称庆:双手合掌,举到额头,表示庆幸。
4、正确答案:C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第一空所填成语应与“远近结合、量力而行”形成并列,通过前文第一句“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可知,该空应体现慢慢做,逐渐去做的含义。A项“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不轻举妄动,现多形容一举一动拘守旧框框,不敢稍有变动;B项“按部就班”指文章结构、选词造句合乎规范,现指按照正常的条理、步骤去做,有时也指拘泥陈规,缺乏创新精神;D项“按图索骥”本比喻拘泥而不能灵活变通(含贬义),现多用在正面,比喻根据线索去寻找或追究事物。三项均未体现逐渐去做的含义,均不符合语境,排除A项、B项和D项。C项“循序渐进”指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地、慢慢地深入或提高(工作或学习),符合语境。答案锁定C选项。
第二步,验证第二空。通过分析第二空“不能盲目”可知,该空所填成语应与前文“慢慢做、逐渐做”语义相反,C项“贪大求快”指急着取得成功,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分庭抗礼:古代宾主相见,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表示平等相待,后用来比喻平起平坐、地位相等或互相对立。投闲置散:指安排在不重要的职位或没有安排工作。
5、正确答案:C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前文“如果说建筑是她的脊梁,环境是她的容貌,那市民的文明素质就是她的……”,可知该空应与“文明素质”一样为抽象名词,而A 项“佩饰”指玉佩,D项“冠冕”多指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均不是抽象名词,故排除 A 项和 D 项。B 项“神采”和C项“灵魂”均为抽象名词,符合语境。
第二步,再看第三空。C项“涵育”是涵养化育的意思,与“文明”和“文化底气和骨气”搭配得当。而B项“荡涤”指清除、清扫,一般搭配具有消极感情倾向的词,不符合语境,排除B项。答案锁定C选项。
第三步,验证第二空。“重新唤起”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 C 选项。
拓展
神采:人的精神面貌、气色光彩。灵魂:精神意识;在事物中起决定和主导作用的因素。演绎:铺陈,推断,阐发:汉儒解经,依经演绎。也可作“演绎推理”的简称。弘扬:发扬光大。也作宏扬。唤起:号召使奋起;引起(注意、回忆等)。阐释:阐述、解释,阐释名词术语。赋予: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秉承:接受;承接。
6、正确答案:C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原文说制作技艺达到了一种境地,搭配对象是“技艺”。A项“别有匠心”指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常指文学艺术方面的构思,不能和“技艺”搭配,因此排除A项。B项“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成的。形容技巧的高超,多指工艺美术,符合语境。C项“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艺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符合语境。D项“入室升堂”,谓登上厅堂,又进入内室。比喻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也比喻学艺深得师传。不符合语境,排除D项。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天圆地方是古人对宇宙由来已久的认知,因此C项“典型”指足以代表某一类事物特性的标准形式,符合语境。B项“特殊”指特别,独一无二,不符合语境,排除B项。答案锁定C选项。
第三步,验证第三空。某种观念“融入”设计之中,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C选项。
7、正确答案:D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由前文“围绕......主题”和后文“探讨......服务新模式”,可知第一空所在的句子也是高峰论坛所讨论的内容方向,且修饰“新技术和新产业”。A项“着笔”指落笔、下笔,语义不符合,排除A项。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横线处与“探讨服务新模式”为并列关系,且搭配“发展新业态”。B项“养育”指抚养、教育,多指养育子女、饲养动物等,不适用于“发展新业态”,且与“服务”构不成语义并列,排除B项。C项“营造”指建造、构造,如营造住宅、营造意境,与“发展新业态”不搭,排除C项。锁定答案为D项。
第三步,验证第三空。“探寻人工智能......之路”,符合文意,与前文“探讨......服务新模式”构成并列。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着眼:指(从某方面)考虑、观察。对标:指对比标杆找差距。探究:探索研究。探查:指侦察,深入查看。探险:指到没有人去过或环境恶劣的地方去考察。探寻:指勘探、找寻,寻求。
8、正确答案:C
解析
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二空。根据“能巧妙避开捕食者”可知,蚕蛾能使捕食者对捕食目标的定位不准确。C项“误导”指不正确地引导,符合语境。A项“引导”指带领,与文意相悖,排除A项。B项“诱导”和D项“引诱”侧重主动引导,也与文意相悖,排除B项和D项。答案锁定C选项。
第二步,验证第一空和第三空。第一空,“反射”指声波、光波或其他电磁波遇到障碍物或别种媒质面而折回,符合语境。第三空,“知之甚少”指对某方面知道的太少,放在这里指人们对蚕蛾进化史等不是很了解,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折射:指光线、无线电波、声波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躲避:故意离开或隐蔽起来,使人看不见。规避:设法避开;躲避。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茫然不解:一无所知,不理解。不求甚解: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现多含贬义,形容用心不专。
9、正确答案:D
解析
第一步,分析横线上下文语境。横线前文指出资源库跨越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多个时期,强调突破了时间限制。而大多数石窟未对游客开放,全球网友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免费漫游洞窟,强调突破了空间限制。横线所在句子的主语为“千年敦煌石窟”,说明所填内容应表示敦煌石窟所发生的借助科技突破时空限制的新变化。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代替”过于绝对,文中并未提及敦煌石窟全部采用线上观看的形式,B项“沉浸式体验”无中生有,C项“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应是“科技”,而不是“敦煌石窟”,与前文不搭,故排除A、B、C项。D项表示敦煌石窟“突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与前文照应,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D选项。
10、正确答案:B
解析
第一步,分析横线处的上下文语境。横线位于最后一句话的位置,可知,横线处填入的信息所围绕的话题应该与前文话题保持一致。横线之前的部分都在强调智能机器人的各种功能。所以横线处也应该围绕功能这个话题进行。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是对智能机器人和人类之间进行比较,这属于文段首句的话题,与横线前的话题不一致,所以排除。B项围绕“智能机器人的功能”这个话题谈论,话题一致。C项谈论的是人类的情感和人脑的灵活性,没有涉及机器人的功能,话题不一致,排除。D项没有谈及智能机器人,根据主体排除法,应当予以排除。
因此,选择B选项。